千千小说网 > 明月如霜:全3册 > 东川疑云(4)

东川疑云(4)

千千小说网 www.qqxs.so,最快更新明月如霜:全3册 !

    沐晟走上三楼时,听闻这话,不禁道:“据说这间酒楼是孙知府的私产?”

    孙兆康一怔,连连摆手,“王爷可千万别误会。相思坞是东川府最出名的酒楼,尤其在川蜀之地极负盛名,下官只是略尽地主之谊。”

    沐晟神色淡淡地落座,“但本王怎么听说,不仅是这间,府城中其他几处也都在孙知府名下。”

    孙兆康额头上沁出汗来,“王爷容禀,小官真是冤枉得很。”

    “王爷明察秋毫,此事必定是有人在背后嚼舌、泼脏水。要知道朝廷命官向来严禁入商、营商,孙知府身为地方父母,岂敢以权谋私,罔顾朝廷法纪。”那厢,李芳帮衬道。

    汪大海道:“还是王爷在来东川之前,接到什么人的诬告?”

    “自东川府脱离云南管辖以来,军归云南,政归川蜀,就算有人要状告孙知府,也告不到本王跟前。但是本王的确是收到了一些消息。”

    沐晟面色清淡,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,“东川府的前一任五品通判,几个月前被调迁回京,而今已经有了委任,听说是一个闲职。”

    对面的几个人齐齐抬头看他,须臾,坐在右侧的李芳道:“王爷说的可是于去年告老还乡的吴成海、吴公?”

    沐晟点点头。

    孙兆康有些奇怪地道:“吴公与下官同僚多年,亦是李芳、李通判的前任。都说他年老体弱,卸任之后一直在乡里养病,如何去了京城?”

    沐晟把玩着手里的杯盏,“冬至的大朝会前有一批地方官奉旨进京待诏,过完年吏部就下了具体的委任。那吴成海自然就是病愈之后,谋到机会,重新出仕。孙知府的消息似乎不太灵通。”

    孙兆康是地方四品流官,并没有进宫伴筵的资格,不由得讪讪地说道:“不知吴公被遣任到了何处?”

    “他进了科道。”

    话音刚落,孙兆康讶然地出声:“都察院?”

    “其实像孙知府这样的地方任上,山高皇帝远,很多事往往都传不到京城,但偏偏京城流出的消息有些许跟孙知府有关。正所谓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,倘若中间有什么误会,孙知府还是尽快说清楚才是,省得在这一两句议论上头吃亏。”

    沐晟的面色淡淡,语气仿佛谈论天气般平常。

    孙兆康却连脸色都变了,急急地问道:“刚刚王爷提起下官私产的事,莫非就是应天府传出来的谣言诬告?”

    酒尚未温好,煮茶的泉汤已沸。等侍婢沏了新茶,沐晟就着热气抿了一口,不置可否地说道:“本王说了,就算有诬告,也不会告到本王跟前。”

    言下之意是,地方官吏一旦被谪罪,朝廷不会等罪名落实就会直接贬官拿人。

    然而像置办私产这样的事在官员中间比比皆是,孙兆康在四品任上多年,不求有功但求无过,一直顺风顺水。吴成海刚一调任到都察院,就出了这种传闻。而作为东川府最高一级的知府,孙兆康出事,下面大大小小官吏都撇不清关系。

    李芳的心里咯噔一下,道:“可王爷说吴公还是闲职,那他……”

    “虽是闲职,却从属给事中,往后或有作为也未可知。何况能进都察院,可见吴成海其人颇得赏识。”

    在场几个人面面相觑,谁的脸上都没有了笑容。汪大海沉不住气,刚想开口,却被李芳扯了一下,然后朝着孙兆康的方向努了努嘴。

    一贯从容不迫的四品知府,此刻面沉似水;然只是一瞬,忽地又笑了:“说起来这吴公原是咱们东川的属官,而今被提拔进京,也是东川的荣耀。同僚一场,咱们理当道一句‘恭喜’。”说罢,扭头朝着李芳道,“是吧,李通判?”

    李芳心领神会地说道:“孙知府说的没错。吴公是下官的前任,给下官做了一个极好的榜样。但他又是耿直之辈,秉性执拗,难免清傲了些,心热却面冷,很难不得罪人。此番在京城出仕,也不晓得脾气改了没有。”

    孙兆康道:“李通判曾跟吴公多年,从前的吴公,的确不怎么喜与人结交。”

    闻弦歌而知雅意。沐晟的视线从对面一唱一和的几个人头顶飘过,然后很随意地将手搭在朱明月身后的椅背上,“这么说,吴成海在任时,与三位相处并不融洽?”

    “王爷有所不知,在东川府里,那吴公的倔劲儿可是出了名的。脸皮还薄。就在他离任之前不久,就曾因为户籍归档的事跟几个书吏发生过争执。书吏因他官职高,不敢还口,吴公却硬是要革那几个人的职。事情闹到后来,也没分出个是非对错。”

    说话的是汪大海,一口气说下来,连气都没喘。

    李芳睨了他一眼,像是责怪他多嘴,解释道:“其实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。孙知府深知吴公的脾气,见那架势,只当是劝说几句,给了颜面,都好下台。事后那几个书吏都被吴公以不同的理由,罚了俸禄。再后来吴公离了任上,也就不了了之了。”

    一段往事,三个人的描述。

    一个心胸狭隘、善计较、犯口舌的狷介官吏,跃然纸上。如果从未接触过吴成海本人,仅凭前后的这些话,就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了。

    “科道”二字,属于言官范畴。科,是六科给事中;道,则是都察院下设的十三道监察御史,负责十三省监察之职。六科和都察院里的官职都很小,却行事自主,往往能够以小搏大。吴成海从堂堂的正五品一下子降到了从七品,看似贬谪,实际上却等同于升迁。

    倘若这位前任通判当真是“心胸狭隘”又常“犯口舌”,此番掌握实权,就非常耐人寻味了:要知道都察院管的就是监察百官、巡视郡县,且不受地方牵制,是专门往下砸人的。官阶小,却连一、二品的大官都能弹劾,莫说是区区的地方官。

    孙兆康的心里很不是滋味:他在东川府的任期马上就要满了。作为地方知府的流官生涯挨到了头,就等着朝廷新的任命通知。选官、授衔的事,自然要经过中央、经由吏部;但是像科道那种地方,同时能够参与的,恰恰正是官员的谒选和拔擢。

    “吴公的性子是冷了些,但吾等同僚多年,即便在任时有什么,也不涉私情,是公务,是职责所在。想那吴公不会这么斤斤计较吧?”

    孙兆康这般道。

    他在阐明立场,替自己也替别人,要表达的意思却是:吴成海真的对东川旧同僚作出指摘,便是怀恨在心、公报私仇。

    那厢,李芳道:“孙知府此言差矣。孙知府宅心仁厚,顾念旧情,殊不知这世道凶险,人心难测。历来官员都靠政绩说话,尤其像那等京畿之地,无人不想鱼跃龙门、争得赏识。吴公本就要强,再加上新官上任,政绩压人;别说之前还有过误会,就算没有,也难保证人家心里是不是跟咱们一样,顾念着同僚之情。”

    李芳把话说到这儿,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。于是汪大海端着酒盏起身,面朝着沐晟道:“要不是王爷途经东川,咱们被人算计了还蒙在鼓里。但求王爷给咱们主持公道!”

    铿锵的话音落地,举起杯盏一饮而尽。

    其余两人同时投来殷切的目光,那坐在明媚阳光下的年轻男子扬眉一笑,双手对顶在一起,将手肘搭在扶手上,淡淡地说道:“原来孙知府不是请本王来喝酒的。”

    站在原地的人尴尬地端着酒杯,也不知是该放下好,还是不放。李芳狠狠扯了一下他的后襟,让他落座。孙兆康讪讪地陪笑道:“王爷说的哪里话,自然是来喝酒的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是来喝酒的,便应只品佳酿,不谈公事。”

    孙兆康心想,想喝酒什么时候都行,把这间酒楼双手奉上都行,“王爷莫怪,汪同知是个急性子,言辞间冲撞了王爷。”

    沐晟淡淡而笑,“冲撞谈不上,只不过汪同知拜错了庙。本王管的是东川府的军政,是都指挥使司,而孙知府隶属文官,归的却是民政,有什么事都应该去找四川承宣布政使傅行之、傅阁老。”

    此趟出府名为体察民情,实际上是品酒踏青,安排的是相思坞的三楼,整层清空,虚位以待。通往三楼的楼梯也是独立出来的,从正门进,却不用经过一楼,彰显着客人的独特和矜贵,不可谓不花心思。只可惜事与愿违,不仅没有尽兴,还打了脸,让花了大价钱的孙兆康等人铩羽而归。

    然而,吴成海的事已经在孙兆康的心里埋下了猜忌的种子,尤其吴成海在东川府供职多年,最了解的就是东川任上的这些事,上至文官知府,下至衙差小吏,会不会仍有把柄在他手上?吴成海又会不会制造一些把柄、用以成就自己的政绩?职权之内,公务之便,也该有冤报冤了。

    同时孙兆康也是万万没想到,明明让他解甲归田,居然一下子把他排挤进了都察院。

    于是在那之后的第三日,孙姜氏来找朱明月。

    “还去?之前不是去过一次了吗?”